找到相关内容4543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也谈汉文佛教大藏经的系统问题

    ,编帙散佚,幸而存者百无二三。”[16]   在这种形势下,佛教典籍的命运可能更惨。这就是为什么在宋太祖开宝年间敕命在成都书写金银字大藏经“数藏”[17]的原因,因为在以开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佛教的...

    李富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2080759.html
  •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王海燕   【摘要】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在共同文化诉求平台上展开的交流活动是双方关系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民族国家的文化阶层,汉藏佛教界承载着关注国家命运的历史使命,在或张或弛的汉藏关系历史发展阶段,自觉认识到现代佛教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与政治之间依赖相存的关系,避开胶着而僵持的政治蔽障,吻合治藏政策实施环节切入点的宗教文化交流,成为联结汉藏双方的...

    王海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20980926.html
  • 《杂阿含经》述评

    觉得我是有力量主宰自己的命运,我是有力量主宰自己的环境,由此产生和助长贪欲、瞋恚、愚痴,形成种种烦恼。如果世人认识到世上并没有这我行我素、贪得无厌的“我”时,那么他就会从烦恼之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人们...

    吴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171581348.html
  • 刘述先:论宗教的超越与内在

    可见世界以外的存有,它与哲学不同,不是依靠理性,而是仰赖信仰与直觉,它一般相信一个单一的存有,如上帝,或者一群神灵,或者一个永恒原理,或者一个超越的精神实体,创造了世界、统治它、控制其命运,有时干预其...

    刘述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524681607.html
  • 高原雄鹰一慈成加参上师弘法利生侧记

    定? 疲惫脚朵任票零 命运难侧叹无常 劝君赶快来修行   咏轮回   众生轮回六道中 沉陷苦海风浪涌 精进学佛莫迟疑 一失人身再难逢   咏佛法   佛法稀有无作宝 值遇正法何其少 不懂佛法甚...

    金连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525181617.html
  • 明末曹洞殿军--永觉元贤禅师研究

    , 〈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关切〉,《商丘师范学院学报》,4期,页113-114。   王家范 1987, 〈晚明江南士大夫的历史命运〉,《史林》,2期,页29-38。   王基西 2002, 〈理学...

    范佳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5513982346.html
  • 中国信仰的现代性问题

    所以中国信仰会具有这样的特征,乃是因为中国人对世界的根本态度,仅只是信仰一个超越的本原或神圣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把这些信仰归属于一个宗教。中国人对宇宙、社会及人生命运,与其说有一种确认的信仰,勿宁说持...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593082655.html
  • 科普考察新西兰

    。为了改善命运,他们把很大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的确,很多老华侨的儿女都很争气,如今,不少当年老华侨的子孙,第三代、第四代,现在已经当上律师、医生,成为新西兰社会的佼佼者。   中新友谊的历史,...

    郭耕

    |环保|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5531383286.html
  • 死亡的艺术——慧律法师

    就已经过去,而且这一点是由过去所产生的,要这样想就不会痛苦。否则我对自己的命运就非常抱怨了:每次讲经都拉肚子、头痛、打针,那是为什么?但我一点都不埋怨,若有怨叹只怪自己前世造业,罪太深厚而招报,也不会...结果,不会快乐;但是,我就无法控制地落入情网。请师父开示,要如何跟他了断?” 我说:“若以因缘来讲,你会跟他吃穿,也算是一种命运,你偏偏就要跟个有妇之夫。但这也不能全然怪你,因为人有先天性的执著,也...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385783377.html
  • 略析《佛性与般若》在牟宗三哲学思想进展中的位置

    研究罗素《数学原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一段时期;第三阶段叫作「客观的悲情与具体的解悟」时期,时间是牟先生四十至五十岁之间,这是对民族文化命运作悲情地了解的阶段,也是其学问思想臻于成熟的阶段;第四...

    程恭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441083473.html